来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开盲盒集印章在水脉桑田间中成为艺术的一部分

10个气质各异的艺术区域,

95个全域艺术项目,

30个国家和地区的165组参展艺术家,

西樵镇和九江镇覆盖271.87平方公里的水陆地域......

2024年11月16日,“艺术在樵山—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2024”在南海西樵听音湖畔开幕。作为艺术节的第二届,它带给人们一种持续的生命力,真正在南海这片水陆系统上生根发芽,点燃焕新的希望。穿行于街巷或泛舟水系,每一个艺术项目都如同一块独具特色的乐高板块,与村镇融合于一体,走走停停,古镇新生,让我们即刻踏上“开盲盒”之旅,集齐艺术的印章,我们看看它最终的模样吧!

听音湖畔有为馆前,第一批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的朋友们合影(摄影:李均良)

从“最初的湾区”,再出发——

听音湖畔,有为馆将与飞鸿馆分别以狮跳、龙腾造型拱卫广场两侧,“一文一武”交相辉映,也昭示着两位历史名人与西樵的深厚渊源。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永久总部亦落户有为馆内,作为南海区与西樵镇“城与镇的额精神主场”,成为湾区艺术的新地标。

大地艺术节团队策划研究与传播负责人何海洋为嘉宾介绍艺术节区域图(摄影:付朗)

地域型艺术节从地图开始——步入馆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几幅醒目的蓝色地图,正如大地艺术节团队策划研究与传播负责人何海洋所言:“科技迅猛发展提供了诸多便利,但似乎又将人们固化在屏幕的巴掌大小。离开了导航,我们才发现其实自己和这个世界极其陌生。”这些醒目的地图不仅提供给观者明确的空间地理认知,更让我们有机会清晰的直面西樵,直面南海,直面大湾区——与其匆匆过客,不如给这片土地一份尊重,给自己一份恬适,慢下来等等自己的灵魂,在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的旅途中与心灵不期而遇。

时尚再联——南海:中欧时装设计师的可持续发展探索展摄影:付朗)

时尚再联——南海:中欧时装设计师的可持续发展探索展现场(摄影:付朗)

世界由海洋相连,水系贯通着人类文明。《时尚再联——南海:中欧时装设计师的可持续发展探索》展将服饰和时尚单品视为艺术载体,以此提出人类与自然重新链接的方式——材料的选择,工艺的流程以及创作观念的改变,成为推动时尚良性转型的动力。

受竹编启发的羽绒服造型(左),天然染料下香云纱呈现出舞动的美感(右)(摄影:Demone)

受竹编工艺启发,设计师呈现了羽绒服的呈现方式;物尽所用,以中国牦牛绒作为面料织造的衣物成为反哺当地的经济来源之一;更有海外设计师受香云纱吸引干脆定居中国,对其进行天然染色并在面料上不断尝试和探索呈现极具当代感的舞动的雕塑……该展区策展人蒂齐亚诺·瓜尔迪尼( Tiziano Guardini)正是希望这一国际设计师与艺术家的作品呈现,探索服装作为人类首个“居所”的意义:“这个‘居所’是我们选择的家园,让我们感受到与自然的重新联接。”

《南海色彩》不仅提炼出了独具特色的南海色谱,也串起了广东人的精神图谱(摄影:付朗)

色彩是文化基因库——走出国际化的《时尚再联》,转而进入“中国时间”,由傅炯副教授领导的上海交通大学设计趋势研究所团队以南海的西樵镇和九江镇为核心样本,把地域精神提炼成视觉色彩,通过CMYK数值标注出了独特的《南海色彩》,通过“华彩正气”“龙马精神”“生趣福运”“古朴灵秀”四个色彩大主题和十三个小主题,不仅提炼出了独具特色的南海色谱,也串起了广东人的精神图谱,体味当地的人文情感、风俗传承与自然之不朽。

水係南海,随形顺应的“跳村游”

日本艺术家松本伦子作品《与hoppe同行》,快到画舫内一探究竟吧(摄影:付朗

“水係南海”是一句既有粤语方言味道,又带着些许古文风格的表述,意味“水就是南海”。与水有关的故事自是少不了:听音湖畔的画舫内早已暗藏玄机,日本艺术家松本伦子以爱猫“hoppe”为原型做了许多艺术造型,而猫招财的寓意也为更多人所认同。艺术家将其创作与艺术节水上观览线路相结合,快到画舫中《与hoppe同行》,来找寻这些憨态可掬的小惊喜吧!

河清二村大蚕房外景

蚕房一层,打造船行于水面之下的异位体验

蚕房二层,船行水面波光粼粼

蚕房天台,浮舟驶向天际,直冲云霄(摄影:Demone)

同样受南海龙舟传统的启发,《浮舟》将传统文化元素与当代艺术相结合,重新启用昔日九江镇的河清二村大蚕房,巧妙的将三层楼的物理空间打造成作品的天然分割:一层展厅为观众打造一个船行水下的异位场景,人们踩在沙地上,抬头仰望却宛若置身水面下方,看到一片片波光粼粼;二层则是水面行舟,在光的陆离中享受水予人的安详宁静;而上至天台,艺术家将龙舟驶向天空,如同漂浮云间,在超现实中实现“浮舟”的三重空间转化。空间的异位带来时间的绵延,昔日熙攘的蚕房曾被废弃,而在艺术家的创作下又焕发了新生。就如同天台上那直指云霄的船头,谁又能预测这艘浮船将承载着这一方水土的传统驶向怎样的远方呢?



百足古桥跨荷塘,亦是鹭鸟的天堂。龙舟赛事与竹林鹭影是璜矶的最美名片。知名漫画家TANGO围绕白鹭这一主题,结合广东的饮茶文化创作了实体结合AR的作品《茶之鹭》。一方面将东方美学融入自然景观,另一方面则巧用现代技术,游人可通过手机扫描的方式AR参与到这个轻互动环节中,屏幕中的白鹭以悠闲之姿缓慢饮茶,形成了虚拟和现实在自然间的和谐呼应。

被“挪移上岸”的 河水

沈少民《河水挪移》水质取样成分表(摄影:Demone)

“就想给水一份尊重吧。”

沈少民在采访时如是说道。其作品《河水挪移》位于九江镇烟南村的龙舟埗口,也是这个号称“被鱼塘包裹的村庄”重要水路枢纽之地。我们渴望看清水中的一切,但又感觉无法完全洞察其中的奥秘。于是,艺术家运用虹吸原理,通过科学手段对该段河水进行了采样分析,并把其结果中的元素和成分比例以纪念碑的方式立在一旁。“水不仅是生命之源,更是一个复杂而神秘的系统,它连接着我们与整个自然界。”把河水挪移到岸上展示并进行成分研究和立碑,本身是将稀疏平常的水“可见化”,这层“可见”,是沈少民赋予这方水土的关注与态度

走街串巷,“盲盒”开不停

无论是西樵镇还是九江,沿着“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的水蓝色幡旗穿梭于不同的村落间,探寻一个个在地创作,总会有种在这片偌大的土地上“开盲盒”的幸福感——你永远无法预知下一个隐藏在街巷里的房间会带来怎样的惊喜与感动。

《南海大富翁》现场(摄影:李均良)

《南海大富翁》现场(摄影:付朗)

《南海大富翁》现场掷骰子现场(摄影:付朗)

《南海大富翁》为始于明末的太平墟带来了新的生机,原伦太郎+原游组合引用“大富翁”游戏的理念,创作了一个巨大的立体游戏互动空间。在这里,游客和社区居民玩着新花样儿的乒乓球和灌篮,通过投掷骰子参与到乐器的合奏中。它的功能宛若一个社区的中央活动室,却打破死气沉沉的惯例变得五彩缤纷,即使是四面八方的游客,也能三五成群轻而易举的玩到一起——只要一个骰子,就立马游戏组队,你吹三下唢呐,她敲上鼓点儿,另一个拉起迷你小风琴,就有了——原来,艺术和创意真的可以拉进人们之间的关系!太平墟就这样被活化了

松本秋则《蚕的协奏曲》,这些再创的童趣发明物随风和机械动能发出清脆的声响

在儒溪村一间曾经被用来养蚕的蚕房里,日本艺术家松本秋则找回了儿时的回忆。24岁之前,他也成长在养蚕的农家,几十万只蚕宝宝啃食桑叶的声音至今仍清晰的回荡在耳畔。艺术家把被唤醒的童真注入到《蚕的协奏曲》中,就地取材,通过对竹蜻蜓的不断拓展创新,制造出可以在空中漂浮翱翔的“新生命”,它们随风浮动摇摆,彼此击打碰撞出清脆灵动的声响,宛若一曲新的乐章。

《金花的秘密》房间弥漫着中药植物的芳香(摄影:付朗)

二楼的房间用金缮技艺和金箔包裹了一整张古床,屋顶悬挂着金箔陈皮的“金花”

视听之外,嗅觉也占据着它的舞台。在烟南村的某个昏暗老屋中,弥漫着中药植物散发出的柔和香气。艺术家王忠升将东方养生哲学与西方疗愈理念相融合,取材广府代表性的传统药材陈皮,并结合金箔技术将草药草药包裹呈现其独特的价值与美。二楼的房间则用金缮技艺和金箔包裹了一整张古床,作品元素成为对历史典籍《金花的秘密》的现代演绎,一句“吃好睡好”道出了艺术家在嘈杂现世中追求的朴实的生活哲学

民以食为天,南海居民心中最能代表南海区的特色美食和人气餐厅有哪些?到《筷道》项目空间来找答案吧!

“借光”项目在空间棚顶,那些租借协议也有很多有趣的细节

《筷道》项目房间和露台都极为出片,一定要来打卡哦(摄影:Demone)

南海居民心中最能代表南海区的特色美食和人气餐厅有哪些?想解锁这份当地版“大众点评”,来宋冬和尹秀珍联合打造的《筷道》项目便是了。同时,二人保留了旧屋旧物,征集村民的老物件、床褥、皮箱、枕套、台灯,在镜面的反射和五彩玻璃折射下,旧物复苏,在光怪陆离中难辨虚实。借光”虽然在行为上是向村民征借台灯吊灯等发光体,但当它们聚合在一起,突然有种万家灯火的温馨与岁月流年的温存,光阴亦如斯

放眼,写在大地上……

听音湖畔的米开朗基罗·皮斯特莱托《第三天堂》(摄影:付朗)

除了第一届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留存的《时间的灯塔》《鱼跃鸢飞》等地标性作品,本届艺术节呈现出更多天地之间的融汇巨作。意大利著名艺术家米开朗基罗·皮斯特莱托(Michelangelo Pistoletto)将自己的系列作品《第三天堂》落地听音湖畔,通过三个紧密联结贯通的圆环诠释自己对于“第三天堂”的理解。左边的圆环是由石子、原木组成的圆环,象征土地最原始的自然状态(自然天堂),右边的圆环中出现色彩鲜明的几何视觉图案,象征着高速发展的科技社会(人工天堂),二者在中间缔结成一个大的圆环,即为皮斯特莱托心中理想的“第三天堂”,它将人工天堂和自然天堂平衡于一体,指向全球化文明和谐之路,亦让人联想到中国的阴阳观,联结所有事物的两极,引申至可持续的欣荣发展

邬建安新作《天行健——勤勉的太阳》高耸在平沙岛渡口,张开双臂迎来送往(摄影:邬建安)

李克勤的一曲《红日》屹立粤语歌坛数十载,其歌词炽热洒脱,真诚无畏。在平沙岛上,也有一轮崭新的“红日”被邬建安树起——其新作《天行健——勤勉的太阳》高耸在平沙岛渡口,张开双臂迎来送往。它热烈的光芒延展成16只手臂,代表着十二个月与四季。太阳中间的部分,像一个储存着巨大能量的反应堆,周而复始的旋转,不断回到原点再重新出发。旋转的结构从上面看下来,像两个交合的斐波那契曲线,也像是分解开的太极弧线,它们象征着创造炫目现实背后的简约机制。“再次回到大地艺术节无比亲切。我能感觉到它真的在南海扎根了,有一种土地里渗透出来的自信和日常的气息。这件作品也希望以太阳的形象,在一班班渡轮到岸的时候给人们带来更多乐观热情的能量。”邬建安说到。

朱哲琴为观众分享《听山》创作思路(摄影:付朗)

而另一边的西樵山间,虽不似此刻的热烈,却多了份禅意悠然。作为《问山》系列的第二个作品,《听山》是朱哲琴为本次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特意打造的大型户外场域声音互动装置。艺术家在竹林茂盛的野外打造了一个开放环境的聆听世界,将西樵的风声、泉水、蛙叫、虫鸣等自然声音作为素材,与自己的吟唱编织成一道自然与精神的听觉通途。林间,艺术家从村民处收集废弃的旧砖,营造一个脱离人类干预的废墟景观,而它的形态有如同一个大大的圣坛。朱哲琴介绍到,“有时候需要关闭双眼才能聆听得更清楚。这个生态不需要太多,因此我只希望营造一个精神场域,在这个过速的世界里邀请人们静下来、慢下来,以自然为源,内观自己与世界,激发每个人的精神反响。”

围绕着沈烈毅的《鱼跃鸢飞》,策展人王子耕召集建筑师与艺术家共同打造了六组《渔耕小舍》,形成了一个环湖的“微美术馆”群,以回应“水係南海”的主题,致敬岭南文化。庄子云“乘物以游心”,代表自然规律的“物”与一个个具体的、可进入感知的“屋”互联共生,作品与环境相融,成为西樵湖畔的别样景观。

更值得一提的是“鸡蛋花队”,他们是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的志愿者。这一可爱的名字源于南海四处可见的鸡蛋花,他们是本土最普通却真实的居民,朴实且纯洁,热情但含蓄,像鸡蛋花一样充满了希望和生发的力量,通过志愿者的身份为每一个游客提供宾至如归的服务,也在这一过程中更加自信盛开,成为艺术节不可或缺的一道美丽风景。

桑园、鹭影、水脉、古榕......展厅内炽热而充满活力,展厅外灯塔和草庐彼此应和,面向湖心、背倚大山,这是在地人文传统和自然的不朽传承,更是每个人慢下来的灵魂栖所。

穿行于第二届广东南海艺术节的水陆之间,它不仅与全球的艺术景观相互呼应,更重要的是,艺术节也为当地的居民带来真正紧密相连的艺术体验。艺术不仅唤醒了艺术家和观展者的心灵,激发了视觉和行动,同样唤醒了村民对于美的感受,以及人与自然的原初回应——“发自内心的好才是真的好”。(文/付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