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5日,“太清片云——刘建瀛专题版本展”开幕式在杭州国家版本馆举行,众多文化艺术界、企业界嘉宾亲临现场,见证展览的顺利举办。
开幕式结束后,还举行了专题研讨和创作笔会,现场专家学者不仅就刘建瀛的艺术人生、创作思想、作品风格等进行了深入探讨,而且通过现场创作、笔墨聚会形成相互交流、学习的平台,与刘建瀛先生的艺术形成跨时空对话;观众游走在展厅里,可以在诗书画意的交融中,探寻墨韵文脉、感悟文人风骨。
以下是“凤凰艺术”为您带来的现场报道。
▲ 展览海报
▲ 杭州国家版本馆,亦称中国国家版本馆杭州分馆
11月25日下午,“太清片云——刘建瀛专题版本展”开幕式在杭州国家版本馆举行。
展览包括“竹林诗韵”“草木灵韵”“山水清韵”三个单元,通过150余件版本,生动展现了刘建瀛于二十世纪西法冲击、新旧碰撞之际,持守有节的传统文人形象。现场采用了光影、置景等手段,营造了竹林稀疏、清幽雅致的氛围。
▲ 开幕式现场,浙江音乐学院教授杜如松领衔吹笛演奏开场
开幕式以浙江音乐学院教授杜如松领衔吹奏《二凡》《我的祖国》开场。原中央政策研究室文化研究局局长严昭柱到会并致辞。杭州国家版本馆、馆长吴雪勇,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林海钟,刘建瀛嫡孙刘清源分别致辞。杭州国家版本馆党委委员、副馆长陈瑜向刘清源颁发捐赠证书。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院长丘挺宣布展览开幕。中国美术学院建筑系教授陆文宇,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浙江山水画研究会副会长陈磊等以及文化艺术界和企业界的嘉宾100多人参加了开幕式。开幕式由浙江音乐学院教授杜如松主持。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林海钟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林海钟在致辞中表示:
在版本馆做这样一个展览很有意义,从书画诗文认识这么一位平凡普通的老人,特别是他的书画里蕴含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内涵、家国情怀和人文品格。
书画在我们人文系统当中属于小道,但这个小道却很不寻常,这些诗文、书画、作品里面体现了中国文人最基本的层次和档次,让我很崇敬,这位时期老人的学养和所受的教育也让我很感动。终于把这个展览带给大家,作品中不仅有万千气象,更暗含了中国人的文脉,文人的抱负和所呈现出来的滋养。
原中央政策研究室文化研究局局长
严昭柱
原中央政策研究室文化研究局局长严昭柱在致辞中表示:
非常重视我们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又提出两创,两创最基本的就是要保护、要发现、要收集。我们从这些画作可以看出刘建瀛先生对岁寒三友的钟情,对国家山水的热爱。回想一下,他画这些画作的背景正是中华民族在水深火热时,他作为一个画家的审美情趣、美学理想和整个民族都贯通在一起。文人气节、家国情怀代代传承,相信本次展览会对我们有所启发,对后人也会有所帮助。
杭州国家版本馆、馆长
吴雪勇
杭州国家版本馆、馆长吴雪勇在致辞中表示:
坚持以收藏为主业,在加强历史典籍版本收藏的同时,十分注重体现版本的多样性,将书画版本视为重要真迹保藏的对象,同时本着以展促藏、藏展结合的理念,围绕征集保藏,先后举办了多场书画类版本展。
在此过程当中,刘建瀛之孙刘劲松、刘清源向我们捐赠了15幅画作以及375件文献档案版本。在琳琅满目的版画中,文人画独树一帜,极具辨识度,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中国传统美学的瑰宝。在20世纪西法冲击、新旧碰撞的背景下,刘建瀛先生独守文人画传统,予家国情怀于私画,融仙气、文气、峡气、豪气于一身,遗珍贵版本于后世,其风骨亦如笔下墨竹,卓然挺立,傲然流芳。
我们在刘建瀛先生诞辰100年之际策划了“竹林诗韵、草木灵韵、山水清韵”三个单元的展览,展出近100幅画作,希望能让更多人通过这些作品感受刘建瀛先生卓然独立的文人风骨,也期待走近他的精神世界。
刘建瀛嫡孙
刘清源
刘建瀛嫡孙刘清源在致辞中表示:
祖父生前曾告诫我们家庭、家族、国族,实为血脉一体,要子子孙孙代代传承,人人由此做起,把自己成就为一个具家国情怀的人。他身体力行,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心系远亲近邻,胸怀民族国家。
祖父退休后的独居生活纯粹清简,写画、阅读、练瑜珈是他的全部日常。其中,写画是最重的,而写画中写竹是重中之重。我觉得他老人家数十年来也未免过得太孤苦一些,但他却乐此不疲地过着自觉享受的生活,时至今日,我依然记得祖父手端书卷、仰首远瞻时那抑扬顿挫的吟诵,仿佛眼前周遭的一切如潮水般全然退去,天地间只有一束阳光斜照着一个博带宽袍头戴高冠的古代士人。
今天能够举行爷爷的画展,非常感谢,也非常激动!同时更要感谢国家版本馆杭州馆吴馆长的大力支持,在这个过程当中,他对我们的提点和关心让我们感怀在心,家里对这次捐赠也是大力支持,再次感谢杭州国家版本馆对我们的支持和工作人员辛苦的付出!让我们一起来感受爷爷的气息,也再次谢谢大家的到来!
▲ 杭州国家版本馆党委委员、副馆长陈瑜(右)向刘建瀛嫡孙刘清源(左)颁发捐赠证书
▲ 中央美院国画院院长丘挺宣布“太清片云——刘建瀛专题版本展”开幕
▲ 开幕式现场嘉宾合影
开幕式结束后,还举行了专题研讨和创作笔会。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任道斌、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郑绍昌等专家学者就刘建瀛先生的艺术人生、创作思想、作品风格等进行了深入探讨。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丘挺、中国美术学院教授高法根、孔令伟等艺术家进行了现场创作。
▲ 专题研讨会现场
▲ 专题研讨会现场
▲ 专题研讨会现场
刘建瀛,1924年生于江西兴国,青年时代就读于立风艺专,于江右、岭南画坛颇负才名;二十世纪中叶,移居,创作不断,墨迹流布甚广;晚年归乡,2008年逝世于江西兴国。其能诗善画,遗有旧体诗手稿数本,记有诗作数百篇,格调高雅、古意盎然;平生画作甚丰,以墨竹为最,标致高古、格物精微,远溯湖州竹派,得文同、苏轼神意。
▲ 展览现场
▲ 展览现场
▲ 展览现场
▲ 展览现场
▲ 展览现场
▲ 展览现场
▲ 展览现场
一
竹林诗韵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竹,“岁寒三友”“花中四君子”之一,历代咏竹诗、咏竹画传世极多,文人墨客引竹自况,寄托刚正不阿、坚贞不屈之志。
“写竹必以文同、苏轼为宗,板桥虽擅大名,我辈不取”。刘建瀛于画竹自有见解,有“竹痴”之谓,家中凡有白纸,皆以涂抹墨竹。故其遗作之中,墨竹占十之七八。其以诗书入画,所作墨竹多有题诗,竹、诗相映成趣。
▲ 庭前翠竹,1964 年
释文:
庭前翠竹绿生寒,
莫问三与两竿竿。
海外年来思抑郁,
凭君日夕报平安。
甲辰春时客
十有四载
江右刘建瀛
▲ 临风常作老龙吟,1961 年
释文:
临风常作老龙吟
辛丑夏日 江右刘建瀛写
二
草木灵韵
“东风动百物,草木尽欲言”。陶器、岩壁、绢帛、纸本,草木图像由简单纹样渐至繁复工笔,又得文人意气,万千体悟寓于其中,人间、草木,融为一体。
“草木本无情,及时如自得”。刘建瀛尝自评其画,以墨竹为最,其余种种,不过游戏。然观其草木花卉,皆笔简形具,得之自然,气韵灵动,道是无情却有情。
▲ 孤山春色,1964 年
释文:
孤山春色年年梦,
写入画图亦可亲。
甲辰春 刘建瀛客十四载
▲ 1960 年
释文:
不容丹桂称前辈,
只许寒梅步后尘。
庚子仲秋 刘衣霞画
三
山水清韵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崇高深厚,仁德在焉;水,顺势而动,智慧在焉。以个体生命之有限,悟天地宇宙之无限,山水之间,性灵寄之矣。
“画,绘事也,古来无不设色,且多青绿”。刘建瀛所遗山水多为青绿,峰峦挺秀、云光翠影、古树丛生,笔法工整无匠气、紧密不纤弱,设色典雅清新,意境空旷深远。
▲ 溪山积雪图,1958 年
释文:
溪山积雪图
戊戌孟冬
刘建瀛写于凤山
▲ 云山烟树,1958 年
释文:
云山烟树
戊戌春月写于高雄
平川刘建瀛
▲ 故乡山色,1956 年
释文:
惭愧今年仍作客,故乡山色画中看。
丙申春日扶病于东宁迎春门外,有感而作。
平川刘建瀛
▲ 溪山秋景,1956 年
释文:
贪看溪山秋景好,
扁舟间泊已忘归。
丙申岁阑 刘建瀛
▲ 1963 年
释文:
雨歇重林烟村湿,
风来虚阁晚窗凉。
癸卯孟夏 刘建瀛
刘建瀛先生的艺术是对自然与文化的高度融合。他的竹子与山水,并非简单的再现,而是对天地万物的深刻思考与体悟。作为一位漂泊到的艺术家,他并没有因为离开故土而与传统割裂,反而在作品中寄托了对故土的深切怀念和对文化根基的坚守。这些竹林与山川,透过简练的笔触展现出一种难以言表的宁静与深邃,带着道家思想中的“无为”与“自然”。
他的艺术,在无声之中传达着自然与生命的永恒哲理。我们从中感受到的不仅是视觉上的美感,而是对生命、对自然、对文化的一种沉思与追寻。观其画,仿佛让人置身于那片宁静的竹林之中,心神逐渐平和,回归到内心最纯粹的状态。
节选自:
《风骨永存,竹韵传世:遥思刘建瀛的艺术人生》
文 / 肖峰、宋韧
眼前刘建瀛先生的遗稿,在我看来即是那个时代,如此的文脉出如此有血有肉的文人,墨迹、书画、诗文草稿。一些时期报刊上的书画、报导及文献,让我知道刘建瀛先生是当时有名的书画家、诗人、师者,字里行间看到了中华文脉的高明,一个生命的诞生受此文化的熏习,所具备的高洁的情愫,吃苦耐劳,可以在任何条件下生存,自觉自醒、担当成长、聪明智慧、惠及他方,这个逝去的年代仿佛就在眼前,过去现在连根一气,未来展现由此而生,从未分离。
节选自:
《千古文心》
文 / 林海钟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言:“有境界则自成高格。”此语深刻诠释了刘建瀛先生诗画作品的精髓。他的创作,既有着超脱尘世的超然,又饱含着对家国天下的深情厚意,与历代许多高逸之士一样,内心交织着深沉的家国情怀。
刘建瀛深得“文湖州竹派”的精髓,他继承了该画派“以写代画”的创作理念,强调通过笔墨直抒胸臆。他对画竹达到了痴迷的程度,每日挥毫泼墨,孜孜不倦,甚至到了“狂涂墨竹几成痴”的地步。他不断突破自我,从“舍去茹古百家融”到“不师董巨不荆关,泼墨翻盆自笑玩”,每一次的突破都让他离艺术的巅峰更近一步。
节选自:
《诗画交织的人生钩沉》
文 / 陈赞明
在二十世纪的画坛,刘建瀛先生或许并非在形式上戛戛独造的大家,他的艺术追求对某些人而言也许偏于保守。然而与许多近代名家相比,他的作品给我们以油然的亲近感。他虽曾接受专门训练,却不流连形式技艺,没有专家习气。其于书画的认知似乎早已蕴蓄其中,与其对乡土、宗族的情感乃至士夫情怀熔在一炉,这或许就是中国绘画之心最自然的孕育方式。也正因其与生俱来,故能持守有节,不为外力侵夺。相信在当今的多元世界中,传统价值的坚守将会越来越呈现其生命。
节选自:
《刘建瀛先生画册小序》
文 / 吴敢、陆一中
杭州国家版本馆又名“文润阁”,采用现代宋韵建筑风格设计建造,2022年7月23日落成,2022年8月2日开始向社会开放,是承担以版本收藏、保护、研究为主要任务的中华版本传世工程“一总三分”保藏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异地灾备库、江南特色版本库及华东地区版本资源聚集中心。
建设中国国家版本馆,是文明大国建设的基础工程,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标志性文化工程。杭州国家版本馆聚焦征集版本收藏、保护、研究主责主业,努力成为版本典藏宝库、版本研究高地、版本普及中心、版本活化窗口,为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