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记艺 闫振铎之境上

自1957年成立以来,北京画院秉承周恩来总理提出的“创作、研究、教学”三大功能定位,为20世纪与新时代中国美术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为了生动呈现出20世纪中国美术进程与北京画院发展历史,记录北京画院老一辈艺术家的珍贵影像、历史记忆与艺术思想,北京画院与艺术中国联合推出“时代记艺——北京画院老画家访谈录系列”。本期,我们推出北京画院原艺术委员会副主任、画家闫振铎的访谈。

文 许柏成

依据汉语词典的释义,“铎”乃指“悬有舌之大铃”。古昔宣政布令之时,便振铎以警众。“振铎”一词,则寓意振响的钟声,比拟为激昂之声,象征鼓舞人心之事物,也谓指执教传道之责。艺术家闫振铎先生,虽未在上世纪70年代承詹建俊先生之邀约,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三工作室,然而他在艺术道路上的特立独行,艺术观点上的秉公直言与振聋发聩,在中国美术界留下了生动而深刻的印象。

闫振铎天性好奇,童年时曾玩拆抗日战争时期遗留的炸弹,不慎左臂受损,算命先生说“胳膊丢了,命立住了”。的确,此变故未在其心中留下阴霾,反而更显阳光、完整与坦荡。他对自身要求严苛,生活独立,学业亦是全优。初中毕业之际,陪友赴北京艺术师范附中入学考试,竟意外名列前茅,由此踏上了追寻艺术的道路。

在北京艺术师范学院求学期间,闫振铎遇到了吴冠中先生。吴先生对于“什么才是艺术”的真知灼见,对年轻的闫振铎产生了深远影响。至今他仍清晰记得吴先生带领同学们在故宫博物院授课的情景,那堂课点亮了他内心对艺术的认知,引领他步入艺术美的神圣殿堂。自此,他深知艺术非止于写实,应有更高之追求,这个方向贯穿于其艺术生命的血脉之中。

上世纪70年代阎振铎在写生途中 (资料提供:闫博)

1967年,闫振铎毕业后被分配至北京美术公司。北京美术公司优渥的创作条件让他遍访名山大川,积累了丰富的写生与创作经验。在客观物象与主观追求之间,他不断探索着自己的艺术方向。1970年代末期,他与庞均、曹达立、王路等好友,在劳动人民文化宫及中山公园水榭成功举办了两场油画展览(首次为四人写生展,次展则汇聚了老一辈及中青年画家共四十余人),并顺势创立了北京油画研究会——这是首个由艺术家自发组织的群众性油画研究学术团体,闫振铎担任干事长,学会活动一直延续至1980年代中期。

北京油画研究会第二回展中部分参展画家合影,右起第三位为闫振铎 (资料提供:闫博)

1979年,闫振铎调入北京画院,历任油雕工作室副主任、主任及艺术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在此,他得以更加专注于创作与对中国油画艺术的深入思考。他认为,中国艺术的发展应始终坚守自身文化的主体性,在借鉴吸收西方艺术精华的同时,展现出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取向与感受特性。具体如何实践,每位艺术家都应倾听内心的声音,尊重自己的艺术追求。

闫振铎先生在工作室创作中

闫振铎幽默地说,艺术评论家常因他艺术追求和风格的多变而难以定位。他淡然回应:“风格是投在地上的影子,我只管走路。每一件作品就像路上的每一步,既要千方百计,更要诚心诚意。水平不高的风格就是杂耍,我要水平,风格顺其自然。”他认为,艺术家应广开耳目,尊重自我。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我们所见所感皆会发生变化。艺术本就应是流动的、变化的,它源自内心最本质的触动与表达。

闫振铎先生部分作品:

闫振铎 《丽江之夜》 1977年 布面油画 50cm×73cm

闫振铎 《中山公园荷塘写生》 1978年 布面油画 75cm×56cm

闫振铎 《自画像》 1997年 布面油画 73cm×60cm

闫振铎 《塬—信天游》 2002年 布面油画 320cm×800cm 中山公园音乐堂藏

闫振铎《人和大树》 2007年 布面油画 145cm×97cm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

闫振铎《高山流水》系列之一、二、三 2014-2018年布面岩彩 320cm×250cm×3

闫振铎《五行》 2023年 综合材料 240×400cm